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2022年3月17日(星期四)和24日(星期四)上午,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特别邀请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原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王超老师分享关于他在小学数学方面的实践教育心得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考。两次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王超老师就其教学经历、对“真”名师的看法、向名师学习的方法等方面展开阐释,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教学课。

王超老师对教育及优秀教师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
一是,名师的独特风采和价值追求。王老师认为“名师必须是忠诚于教育的本质目的的,即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发展,并给予学生终身积极的人格影响”。诚如王老师所言: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对学生施以积极的人格影响是名师之行,也应成为我们的目标。除此之外,王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了“名师”的特质:研究、阅读、反思、积累、总结的名师独特成长路径和永不满足的精神——对规律的敬畏并执着于对规律的探究以及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王超老师看来,一位老师要成为真正的名师还要坚持追寻教育规律,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真名师”既教“天地人事”,更育“生命自觉”。
二是,教师要乐于向名师学习。王老师向我们阐释了向名师学习过程中需注意的四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向名师学习?向名师学习什么?如何向名师学习?如何把向名师的学习变成自我的训练?经过王超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真切明白了向名师学习就是将从名师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以“我的成长”为例,讲述学习心得。首先,王老师讲述了他第一次被听课时,学到的“两个技巧”和“两个方法”,并坚定了他“从教”的勇气,也就是他有作为一名好老师的潜质。“两个技巧”指的是“如何观课”与“如何做听课记录”。在如何观课方面,王老师指出观课的位置不同,折射了不同的眼光和视角,看课是要以“教与学的互动生成”为分析单位,即看“教学是如何互动生成的”。在“如何做听课记录”方面,王老师指出要用“教育的眼光”记录“师生成长”。王老师先以名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做听课记录来体现了这个观点,再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课例告诉我们如何做听课记录。“两个方法”分别指的是“捉虫”与“喔”式评课和数学研究中的上“重建课”法。 随后,王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第一次参加全国小数年会,向名师学赖以生长的思想,初识了“主题交往论”,从而踏上了“思维品质之路”。在此环节,王老师以叶澜先生的认识和黄爱华老师的课例——《生活中的百分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开展“主题交往活动”,从而体现“主体交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第一性关系”,并说明了对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再理解。
课堂教学结束后,王超老师与同学们展开讨论交流。对各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王老师不吝解答。王老师的学科综合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独特魅力。
取法乎上,拼搏进取。特级教师王超老师生动阐释了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应具备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本次授课极大丰富了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引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为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提供优秀范例。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图文:教科院19.7班王思雨、张玉彬;审核:钟贤权、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