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新闻动态

首页 > 正文

互派教师进课堂 协同育人探新路 ——教育学院与附属学校开启“院校融合”深度合作新篇章

发布者:  时间:2025-09-26 22:38:22  浏览:

派教师进课堂 协同育人探新路

——教育学院与附属学校开启“院校融合”深度合作新篇章


近日,教育学院与附属学校正式启动“教师互派、课堂共建”教学实践活动。9月23日,附属学校一线教师刘杰走进大学课堂,为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教授《小学数学解题研究》选修课;9月25日,艺术教育专业负责人聂墁博士、刘桂花老师和学生团队,深入附属学校课堂,为小学生开展课后服务艺术课教学。这一创新举措,以“互派教师进课堂”为纽带,将“院校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标志着双方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a9dde3ad1aaee464b3275e14a7c3ac23

923日晚,刘杰老师在三教105教室为大学生同学上课)

刘杰老师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向同学们分享宝贵的一线教学经验。她从实际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解题思路的构建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指导,帮助准教师们提前熟悉小学教学场景,弥补“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短板。

48fc83df79d6445f6c27fcde2c268ca6

925日下午,刘桂花老师在一教403教室为同学们教授美术特长课)

IMG_20250925_173102

925日下午,聂墁博士在一教202教室为同学们教授音乐特长课)

刘桂花老师围绕“生日派对”主题,通过图文讲解引导学生感知派对细节,创作环节同学们用画笔勾勒派对场景,积极分享作品故事。聂墁博士以“少先队员”相关问题切入,结合视频溯源少先队历史,带领学生通过跟唱、分组唱掌握《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韵律,课程尾声的手势舞表演,让课堂在欢声笑语中落幕。两位老师不仅悉心指导,还带动大学生同学耐心辅助,直接互动,让同学们在新颖的教学形式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艺术素养,为附属学校的特长课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925日正式上课前,余朝龙校长在一教会议室给大学师生介绍相关情况)


9beb0ef3d7847c8a3005e461f2b0c896

925日课后,余朝龙校长、聂墁博士组织同学们在一教会议室开展教学反思)

打破壁垒:教师“互换”激活一池春水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一线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高校理论教学有时难以完全对接小学课堂的实际,而小学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缺乏系统反馈至师范生培养环节的畅通渠道。

今年4月,附属学校和附属幼儿园划归教育学院管理后,如何依托教育学院在科研、师资、场馆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如何发挥附属学校和 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的真实教学场景作用,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学段的融合发展,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一线需求之间的壁垒,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摆在全体教育学院人面前的新课题。为此,全体教职工积极思考,建言献策。学院也通过调研访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老师讨论、在7月份举办论坛进行交流等方式,充分研讨“院-校-园”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新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教师“互换”活动,正是为了打破壁垒、创新机制所做的积极尝试。一方面,来自附属学校的优秀教师带着鲜活的教学案例、具体的课堂管理方法和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站上了小教专业的讲台。他们的分享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源于每日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让大学生们能够“零距离”感知未来职业的真实样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教育学院的音乐、美术专业教师及其指导的优秀大学生,则以“艺术导师”的身份走进附属学校。他们不仅为小学生带来了更为专业、更具创意的艺术启蒙教育,更将大学的前沿美育理念融入其中,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提升了附属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大学生们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从“知”到“行”的跨越。

协同育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此次合作并非简单的“人员交换”,而是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度交融。对于小教专业而言,这是一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引入一线名师,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实际,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得到了前移和强化,能帮助他们更早的适应真实教学场景,有效缩短毕业生上岗后的适应期,更快的成长为卓越小学教师。

对于附属学校而言,大学优质师资和优秀大学生等新生力量的注入,为学校带来了更高的专业视角和青春的活力,促进了本校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未来可期:院校融合之路将越走越宽

“高校教师有理论深度,小学教师有实践经验,两者结合既能让大学生接地气,也能为附属学校教学注入新活力。”附属学校校长表示,这种“互派互学”的模式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大学小学人才共育”,不仅为小教专业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也为附属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小教专业的学生则纷纷表示,通过听一线老师讲课和自己上台授课,对“教师”的职业认知更加清晰,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信心也更足了。

此次“互派教师进课堂”活动是教育学院深化“院校融合”育人模式的重要探索,下一步,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在课程共建、课题研究、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更广泛、更深度的合作,附属学校将有更多老师走上大学讲台,大学老师将带领本专业大学生组成教学小组,每周定期前往附属学校,为小学生开设舞蹈、合唱、绘画、手工、科普讲座和科学实验等更加多样的特色课程,丰富附属学校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步完善“院校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优秀教师、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附属学校  一审一校:聂墁  二审二校:余朝龙  三审三校:侯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