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青春盛夏 挺膺担当——教育科学学院学生赴宜宾仙峰苗族乡社会实践纪实
为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深入认识并思考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模式,2024年7月10日至17日,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科技兴农,绿色家园”守护队前往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开展为期一周的社区公益研学暨“以竹代塑”调研活动,并深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以及地方特色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等时代问题。


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精心策划并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为未来三年内如何有效推进“以竹代塑”战略、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开启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绘制了清晰的蓝图。为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团队成员充分融合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开展“以竹代塑”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学生们手持志愿者精心设计的研学单,深入探索当地竹资源。他们走访竹林,调研竹品种、产量,直观体验竹子作为天然塑料替代品的独特优势。同时,团队引领学生结合地域特色,激发创新思维,将《行动计划》的环保理念融入研学实践,设计出多款竹基产品与产业规划。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深入乡村的同时,团队成员心系留守儿童,特别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关怀行动。针对3至14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仅提供个性化的课业辅导,确保学习不掉队;还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故事讲述、手工制作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让乡村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留守儿童搭建起知识与文化的桥梁,助力他们健康成长,点亮未来希望。
在课业辅导的每一刻,团队成员都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精心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空间。志愿者们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分段施教策略,确保教学内容既能贴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其潜能。个性化辅导的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与协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创新性地实施了导生制,高年级学生化身为小老师,在帮助低年级同学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知识,还锻炼了领导力和责任感。


而仙峰苗族乡作为苗族聚集地,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苗族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守护队志愿者们从苗族服饰、芦笙舞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当地学生共同研究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图案寓意以及穿着习俗,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服饰文化。在芦笙舞的共学与合作环节,学生们携带自己的乐器芦笙,教授志愿者们跳芦笙舞。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学生一起舞动身姿、吹奏乐器,深刻体验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坚韧。


此次实践活动,青年学子紧密跟随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聚焦于生态文明产业改革的浪潮中,以“以竹代塑”为创新引擎,不仅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更在民族地区儿童心中播撒下生态环保的种子。团队成员深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科技兴农,绿色家园”守护队致力于通过这一实践,让儿童们从小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成为未来绿色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成员们热切呼吁广大青年学子,特别是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大学生,能够深入基层,将所学所长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经济的绿色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图/文:钟睿昳 熊翠玲 陶美亚 杨芯源 审核:王涛 孙晓冬 敬军)